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暗藏3大参赛“关键策略”!

2025-04-10 16:12 来源:

2024年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升级为世界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这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竞赛平台的全面国际化。而对各职业院校来说,赛事的全面升级,背后指向的,是育人模式、备赛模式的全面变革

大赛的转型升级,诚然带来了难度的跃升,但也给了职业院校及学子重新洗牌入局、弯道超车的机会。换句话说,谁能先读懂写在赛事规则背后的真相,便能拥有早期入局的先发优势,进而在赛道中“统治市场”、独占鳌头。

先说结论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世界技能大赛的备赛经验,都走不通。

“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这一赛事名称,像极了其前身“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世界技能大赛”的融合品。

这不是空口白牙。事实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彭斌柏就曾专门做过区分,即

世界技能大赛主要面向生产一线岗位,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更强调教育属性,符合教育教学和人才成长规律,突出综合育人功能。

至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所有职校老师都不陌生。以往的备战过程,我们只需要专注于学生的技能培养,手上有工夫即可,但对于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来说,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都成为重要的考察方向,学生不仅要会干,还要会说,还得能创新

综上,从流水线上的技术攻关到聚光灯下的自信绽放,这才是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期待收到的生动答卷

也就是说,备赛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备战世界技能大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与方向。而之前备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时积累的成功经验,有用,但不够。

PART 01

赛事规则&备赛“关键策略”

从组织机构及赛事体系,大赛与之前有调整,但主办方不变,三级赛制这一主体不变,因为不再过多赘述。今天,我们主要关注3大改变,来看如何达成“选自真实场景、解决实际问题、展示真实技能”的目标。

从赛项到赛道

赛道,是一个全新概念。

往届大赛,围是绕职业教育19个专业大类设置100多个赛项。而升级后的大赛,则是在相近、相关、相联专业类基础上设置42个赛道。

由此,赛项与具体专业一一对应关系被淡化,不再局限于考查学生单一工种技能,相近或不同专业都可同台竞技。在实施方案中,这一改变是“着眼人才培养适应性”。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理解为要求职业院校引导学生提升跨领域综合能力

从专家出题到自问自答

升级后,比赛内容极为开放,甚至自由的让人无从下手。

往届大赛,专家出题选手答题。而升级后的大赛提出“三个自主”,即选手根据赛道设置,结合专业要求,突出技能创新,围绕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实际需求和实践要求,自主确定参赛项目名称、自主设计项目内容、自主选择参赛设备。

至此,参赛的主动权、选择权都交给了参赛院校和选手。这一设计的确精妙,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更需要能调动自身能动性,发现问题。选手成为赛事的主体,这何尝不是比赛场上的“翻转课堂”

为何要做此改变?

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这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但我们又必须深刻认识到,当下智能技术的发展及迭代速度已远超乎想象。从ChatGPT的横空出世,到国内大模型市场掀起百模大战,再到近期DeepSeek的崛起,智能化技术在重塑了数以百计行业格局的同时,也打破了无数行业劳动者的固有认知,对其工作模式和能力需求结构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

因此,AI时代,如果职业院校仍停留在培养只会单纯依赖指令完成既定动作的技能工人,那么学生必然面临“毕业即失业”、被机器人取代的风险。

职校学生的必备技能必须被重塑

硬技能方面,他们需具备数字工具驾驭能力、数据语言开发能力、先进设备维护能力;软技能方面,要能够掌握系统化问题解决能力、敏捷学习能力和人机交互设计思维。此外,还需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包括跨学科知识融合、技术预见能力、AI伦理意识,及人本服务思维等新型职业素养。

比赛,正是想引导打通人与产业的价值链,引导学生尽快从技术执行者蜕变为创新主导者

那么,如何自行选择和设计参赛项目便尤为重要,甚至成为能否拿下大赛的先决条件。它看似自由,但我们都知道,所谓“自由”两字,是最为方方正正的,有着条条框框的,而它的条框,便题写着“时代”。

这点,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总决赛现场可见一斑。

比如缅甸瑞波政府技术学院参赛团队是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工业物联网技术等研发的电池PACK(包装)产线,能够实现产品从原料到入库的全流程检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参赛团队利用AI大模型技术,来解决中药材传统分拣包装行业面临着的识别难度大、分拣效率低等核心痛点。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参赛团队为船舶主机轴系的维修提供了数字化的解决办法。夺冠项目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生产单元数字化改造”团队,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联轴器产线的优化设计,降低了传统产线设计过程中的试错成本。

虽然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但问题来源都是生产一线真实任务,解决方式都指向了数字化。而我们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正是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时代在关注什么?聚焦职教曾在《硬干货|职校教师最容易获奖的教学成果奖选题,全国两会报告都告诉你了》进行论述,感兴趣的老师可以戳链接直达。没看够记得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呼声够高,聚焦职教将继续为你拆解“职校+企业/产业…”的若干种可能性。

从埋头会干到能说会干

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似乎有自己的终极目标,以赛事破圈,再创技能神话

往届大赛,注重单一技能展示。而升级后的大赛,要求参赛队伍根据项目任务,对团队成员进行分工,有的负责技能操作,重点展示专业技能熟练程度、规范程度以及解决技术难题的创新能力;有的同步现场讲解,重点介绍总体思路、技能要点、主要成果、项目创新等。

这一改革将比赛重心从单纯比拼“熟练度”转向了对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考察。

大赛,从一场沉闷的考试,摇身一变为“明星表演赛”,更有看点。从比赛本身来说,它要求选手不仅要具备过硬技能,还要有很强的表演意识、合作意识,更加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对育人模式而言,它引导职业学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运用专业技能解决现实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而从长期目标来说,聚焦职教认为,大赛,正有意识地在潜移默化中,企图改变社会对技能工人的刻板印象,从而吸引更多追求个性、有鲜活的创造力的年轻一代,学习先进技能。

缘何如此说。在新闻报道当中,我们常见这样的论述,“十余年来,扎根生产一线,不善言辞,甚至有点木讷”,甚至很多就业类、考学类报道中,常见诸如“领导岗位可能不适合内向的人,而成为一名工人则是完全适宜的”类似表达。而大赛的升级,正让技能工人后备军从幕后走到台前,以一种更利于社会传播的形式,向全世界宣告着“中国工人 不止一面”,而在“视觉+听觉”的创新表达下,大赛更容易出偶像,技能更容易吸粉

PART 02

成功经验&冲奖“全攻略”

大赛强调创新。

“创新”一词,听起来高大上且遥远。事实上,在操作层面,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微创新”,即对原先存在的一些惯例做法进行一点点小改良,或是在原先程式化的流程中加入一点点小变化

例如,金华开放大学(浙江商贸学校)团队打破火腿只能做辅料的固有印象,打造更多如蜜汁火方这样以火腿为主材的火腿创新菜;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团队突出实用性,设计的车载网联生态系统,不仅可以进行疲劳驾驶检测,还能实现安卓、鸿蒙系统APP远程遥控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团队携带首次在该比赛中亮相的产线级光刻机实训平台出征,光刻机技术作为芯片制造的核心关键,对突破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原标题: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暗藏3大参赛“关键策略”!
  • 技能大赛
  • 教育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