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账户
倒计时: 00000000

碳账户

优惠价 ¥98.00 ¥108.00 已售15本

送至: 北京 |运费:免运费

数量剩余50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了以消费端碳减排为出发点的“G-B-C”模式,阐释了碳账户在不同主体、市场和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并结合绿色助推等相关经济学理论,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的碳账户实践。本书还介绍了碳核算、碳信用、碳审计和碳保险等支持碳账户发展的“X”要素,构建了科学完善的碳账户图景。此外,探讨了碳账户在绿色金融、乡村振兴、企业ESG和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并展望了碳账户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社会各主体在该趋势下的角色定位。

作者认为,我国在消费场景下引领世界循环经济发展潮流的潜力巨大。通过借助碳账户对绿色消费行为的量化、识别和激励,可以实现消费环节资源的集约和节约,创造新的商业模式。碳账户是解决环境效益问题的一个良好方案,也是互联网公司和商业银行利用其平台位置,有效赋能相关部门,使其科学化、商业化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的有效手段。通过推动碳账户生态化发展,融通数字环境信息和价值循环,能够有效实现绿色经济帕累托改进。

作者简介

卢乐书,香港大学管理学博士在读,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具有十余年境内外金融行业从业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投融资经验。现兼任中国银行业协会绿色信贷专业委员会常任委员、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第五届常务委员,目前重点从事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与业务拓展工作。

专家推荐

解振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诺贝尔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得主

这本书的作者卢乐书女士是一名学者和金融从业者,也是一名碳账户产品的主理人,她长期关注碳账户这一领域并开展了大量实践工作,不仅在探索建立碳足迹追踪制度,完善碳信用方法学标准,拓展以碳账户为基础的绿色金融产品外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也思考整理了碳账户背后的机制和未来发展方向。《碳账户》一书是以上研究的完整呈现,为我们认识碳账户相关问题带来了很多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启发,具有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王金南,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

《碳账户》从理论角度探讨了消费端碳减排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可以发挥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助推等行为经济学手段优化居民的消费行为;也通过实践案例,总结归纳出了碳账户建设的方法论;在建设绿色低碳社会、碳循环经济、碳账户互联互通、绿色产业国际竞争等方面,提出了鲜明的观点和有益的建议。

徐宪平,国务院参事室原参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

在如今万物互联、人机智联的数字时代,数字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为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新动能。《碳账户》为数字技术在绿色经济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完整的实践案例,描述了碳资产这类数字新资产的开发与管理将如何助力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该领域内广阔的新世界。

朱民,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

碳中和是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人类发展方式的“范式变更”,将推动生产、消费、发展目标和社会价值等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的根本性变化。中国的碳中和目标已经在战略层面和宏观层面构建了框架和政策,但仍需思考如何在微观机制设计层面使这一目标自我实施。以

健全的碳核算体系为基础建立必要的机制,对于碳中和战略的实施以及提高市场机制的效率至关重要。《碳账户》关注消费领域的减排方式与制度引导,以碳账户为立足点,讨论了个人减排行为的碳核算办法,并由此延伸,探讨了促进碳市场交易互通、绿色金融与绿色零售、

企业ESG等许多重要课题。这本书为全社会范围内的各个主体设立碳账户、形成碳中和制度核算的基础,做了很好的探索,值得一读。

埃里克·索尔海姆,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

消费端碳减排一直是国际社会所关注的领域。尤其是中国近年来在碳账户方面进行的开拓性实践,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全球树立了标杆。《碳账户》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各地区的碳账户实践案例,还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构建政府、企业与个人相协同的市场减排机制。碳账户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充分动员民众的力量的运行方式,对绿色消费政策的制定具有借鉴意义,期待作者将这份中国经验向全球推广。

蔡洪滨,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全球对ESG的关注度持续上升,体现了人类社会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碳账户》的作者不仅从企业绿色零售业务的拓展角度,分析了运用碳账户激发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经济的思路,还提出了借助碳账户平台凝聚各方资源、共建绿色减排联盟的愿望。其研究成果为ESG这项全球课题贡献了“中国的创新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刘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金融服务碳中和目标,要提供资金,也要发挥信息收集、资源配置、价格发现的作用。碳交易机制是一种重要的市场化激励创新,一方面让更多行业及市场主体,甚至个人及家庭进入碳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审慎开展碳金融产品创新,在交易中形成有效的碳价格。《碳账户》系统性地讨论了由碳交易衍生开来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碳市场发展及碳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思路。

张希良,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

《碳账户》深度剖析了碳普惠机制如何将碳价格这一基础性政策工具引入居民消费端碳减排场景,探讨了如何让各个社会主体都有效参与碳市场的可能路径。这本书为碳排放交易体系发展贡献了消费领域的样本资料,对于自愿碳市场体系的制度基础夯实、数据能力强化、方案设计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是气候经济领域富有开创性、指引性的一部力作。

目 录

推荐序一  解振华

推荐序二  王金南

  言

第一章碳减排:从生产端到消费端

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由来及应对  

二、碳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碳减排  

三、生产端碳交易机制  

四、消费端碳减排机制  

五、碳账户:碳减排的金融基础设施 

第二章碳账户:发展路径与案例

一、国外碳账户案例 

二、国内碳账户现状  

第三章碳账户的理论框架

一、从个人碳账户到居民碳账户  

二、个人碳账户与企业碳账户的对比  

三、碳账户的互联互通与社会效应  

四、依托碳账户完善碳征信体系  

五、碳账户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绿色助推

一、绿色助推的理论溯源 

二、从认知与行为视角出发的绿色助推  

三、从动机视角出发的绿色助推 

四、绿色助推赋能碳账户  

第五章完善碳账户体系 :“X+ 碳账户”

一、碳核算  

二、碳信用  

三、碳审计  

四、碳保险  

第六章碳账户的应用领域 :“碳账户 +X”

一、碳账户作为绿色金融的创新产品  

二、碳账户赋能绿色农业与乡村振兴 

三、碳账户完善ESG评价体系,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四、碳账户增强人民币国际竞争力  

第七章碳账户的发展趋势与政策视角

一、碳账户的发展趋势  

二、平台发挥各自优势推动碳账户体系发展 

购物车

收藏

北极星招聘APP-安卓

你还没有绑定手机号

请绑定手机号后,在进行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