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赋能—工业园区综合能源服务专题研讨会(云直播)
- 介绍
- 课表
- 评价

规格
课程
价格
- 通过园区政府、用能企业和综合能源服务商的生态对接,打造一个工业园区能源链,打通多方综合能源服务通道,为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赋能。
- 综合能源服务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倒逼能源结构转型加速,“十四五”时期,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下,新能源将迎来倍速增长。同时,由于风光等新能源的不稳定性以及大规模并网可能对电网造成的冲击,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等也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趋势,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巨大机遇,特别是工业园区的综合能源服务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我国70%的工业用能集中在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电力消耗量大,用户用能方式多元化,有大量的冷热电等能源需求。工业园区具备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的基础条件和市场需求,是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的主战场。但是目前工业园区综合能源服务项目涵盖技术广、模式复杂、能力要求高、可借鉴的成熟经验少,业务整体还处在探索阶段。为了快速推广工业园区成熟的综合能源服务方案和生态服务模式,帮助园区企业提高用能管理,提高企业用能效率。国网电商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北极星电力网将于7月14日在苏州举办“零碳赋能—工业园区综合能源服务专题研讨会”。通过园区政府、用能企业和综合能源服务商的生态对接,打造一个工业园区能源链,打通多方综合能源服务通道,为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赋能。
一、研讨会时间
时间:2021年7月14日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国网电商科技有限公司、北极星电力网
三、研讨会议题
- 大会目录
- 嘉宾致辞6分钟
- 1.面向碳中和的综合能源服务图景展望43分钟
- 2.源网荷储一体化助力碳中和发展29分钟
- 3.碳中和背景下综合能源服务的探索与思考30分钟
- 4.超大功率固体电储热技术助力工业用热领域碳达峰33分钟
- 5.能源工业云网赋能综合能源服务创新发展9分钟
- 6.碳中和背景下售电企业如何转型升级10分钟
- 7.BIPV-碳中和下的园区绿色发展新趋势24分钟
- 8.同里综合能源示范小镇整体解决方案和案例分享23分钟
- 9.聚焦双碳目标,正泰工业园区综合能源服务探索实践25分钟
- 10.绿色制造实践与低碳工业园区路径分享22分钟
- 11.项目签约2分钟
- 12.区域综合能源规划案例(上海临港新片区)与行业机遇分析26分钟
- 13.零碳园区的上海电气实践14分钟
- 14.“双碳目标”下工业园区综合能源服务的探索与实践15分钟
- 15.长三角能源综合利用低碳示范区典型案例分享23分钟
- 16.迈向零碳—高端产业园区综合能源服务的持续转型31分钟
- 17.圆桌对话0秒
- 零碳赋能—工业园区综合能源服务专题研讨会(云直播入口)59分钟
2025年电力交易员(中级)专项培训班(总第五期)开始报名啦!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电力市场交易规模逐步扩大,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程度进一步提高,对电力交易员从业者的要求不断提高。为切实提升电力交易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2025年电力交易员(中级)专项培训班(总第五期)将定于6月24-27日举办,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一、组织机构主办单位
报名中! 工商业储能项目投融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高级研修班(第四期)
2024年工商储项目投运规模达到3.74GW/8.2GWh,同比增速72%,持续保持高增态势,预计2025年工商储装机将达到12.5GWh。设备价格方面,一线品牌商工商储一体柜从2023年中近1.5元/Wh最终降至2025年初0.6-0.7元/Wh并趋于稳定,进一步推动投资方的投资热情;市场空间方面,2024年工商储项目共计投运1370个项
关于开展光伏电站运维基地实战训练营(第十二期)培训的通知
致各相关单位:在“双碳”目标宏观背景下,光伏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赛道,新增装机量一直稳居前列。2023年全年光伏新增装机216.88GW。随着我国光伏装机量屡创新高,光伏电站运维人员每年新增需求突破3.7-6.5万人。影响太阳能光伏电站发电效率因素众多,能及时发现故障、快速解决问题
世界技能大赛工业设计技术国际邀请赛在深圳开幕9个国家50多名选手“竞技”
世界技能大赛工业设计技术国际邀请赛在深圳开幕9个国家50多名选手“竞技”新闻导读5月14日,世界技能大赛工业设计技术项目2025国际(深圳)邀请赛开幕式在深圳技师学院举行。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南非、泰国、印度尼西亚、伊朗、乌兹别克斯坦、蒙古等国家的参赛教练和选手,赛事赞助企
江苏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产教融合,深化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江苏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产教融合,深化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新闻导读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紧盯区域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国家级领军人才带动作用,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聚焦重点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需求为经纬,以育人为纽带,以产教融合为熔炉,探索构建“职技贯通”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