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内涵、逻辑结构及路径选择
史秋衡,任柯蒙
【摘要】职业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方向上把握思政引领力表征与社会协同力表征,在方法上落实产业支撑力表征与民生保障力表征,在方位上瞄准人才竞争力表征和国际影响力表征。坚定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逻辑,支撑国家战略定位的顶层设计,立足产业、技术、人才联动的现实实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底层逻辑,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强国逻辑。通过构建职业教育自主话语体系、提升“三融”效力以及注入国际新动能的路径选择,不断推动我国向着教育强国的目标扎实迈进。
【关键词】全国教育大会;职业教育;教育强国;自主知识体系;国际影响力
【引用格式】史秋衡,任柯蒙.职业教育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内涵、逻辑结构及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5):45-51.
作者简介
史秋衡,博士,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的三大属性、五对关系、六个内涵、八大体系,明确规定了九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纲要》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明确了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格局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及紧迫任务,延续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一体两翼”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探究职业教育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内涵,梳理职业教育的逻辑结构,部署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能够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引导和实践支持。
一、六大表征:职业教育推进教育强国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表征凝练为“六力”,即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纲要》强调要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是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系列改革的重要一环,对于教育强国“六力”表征的深化、教育三大属性的诠释有着重要意义。
(一)把握思政引领力与民生保障力方向
作为“六力”之首,思政引领力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锚定的方向和一以贯之的内容。而民生保障力回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要锚定2035教育强国目标,职业教育肩负着政治属性和人民属性,应在思政引领力和民生保障力彰显其特性,发挥独特优势。
截至2023年底,我国职业学校数量达1.1万多所,在校生近3500万人,每年培养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形成了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本科)等在内的职业教育层次,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面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职业学校应提高站位,积极践行“三全育人”任务,落实思政教育责任,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将思政内容、爱国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将生动案例、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堂中,树立面向人人、面向终身、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人才库、科技库、思想库的基础作用。
职业教育还承载着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重任。我国职业教育开设有1400多个专业,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70%以上的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新晋劳动力来自职业院校。发展是民生之源,职业教育应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以及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改善民生,建立全要素、多通道的终身教育体系。
(二)落实科技支撑力与社会协同力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科技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而社会协同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质,因为职业教育涉及多方主体,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多元互嵌、全社会协同。职业教育要全面把握其战略属性,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支撑力是职业教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产业深刻变革,职业教育承担着汇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责任。职业院校要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围绕一线产业需求、行业难题进行技术创新和教学改革,如将AI、物联网等技术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
社会协同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支持。我国一直重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统筹协同及资源共享,不断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协作,以校企合作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以工学结合推动人才协作培养,探索建立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机制是下一个阶段的主线任务。
(三)瞄准人才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方位
提升我国人才竞争力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功能和根本出发点,亟需进一步发挥职教独有的技能人才培养优势,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而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是中国职教的重要职责,职业教育要心有“蓝图”、意在“出海”。
2024年,教育部对高职专业布局点进行了调整,新增专业点6068个,撤销专业点5052个,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加精准的人才支撑。职业教育要持续人才培养发力,以前瞻性和实用性赋能人才的适应性和适切性。加强“五金”建设,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立交桥”,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仅得到技能的增长,更要使其成为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我国职业教育要更好地适应全球市场的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话语权,进一步彰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全球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世界其他7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设立了超过400个办学机构和项目,锚定打造“职教出海”的中国品牌,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本土化人才,构建适应国际化教学的教学体系。
二、顶天立地:职业教育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逻辑
伴随着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趋势,我国高职教育体系的逻辑结构正在加快建构。我国目前形成了支撑国家战略定位的顶层设计,立地产业、技术、人才联动的现实实践,从中穿插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由模仿到立足国家特色的历史逻辑,形成了“顶天立地”的高质量发展逻辑。
(一)国家战略定位的顶层设计:适应性和创新性的政策转向
我国职业教育战略是顶层方向上的引领。回望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我国对于职业教育定位进行了更新和完善,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向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转变,从职业教育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不变的是强调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与贡献,政策话语的侧重也将职业教育的建设主旋律由适应性主导向创新性适应性并重转化。
1.教育强国战略下职业教育不变的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已经逐步搭建。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赋予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法律意义。尤其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国竞逐,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职业教育要坚定方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彰显时代担当。《纲要》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的必要条件。
2.创新性适应性并重是职业教育新时代的指南针
职业教育是嵌入整个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一块重要“拼图”,职业教育要积极投身于与产业结构、普通教育、行业前沿的协同发展当中,与现实需求相适应,与社会经济相融合,与人才核心素质相匹配。重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以及教育教学与产业之间的相融相通,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本质要求,但同时,也重申了“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职普壁垒尚未完全打通,产教融合深度仍待探索,要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继续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新动能,打造职业教育的新生态,让创新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动能。
(二)国际一线产业的实践:产业、技术、人才的融合指向
职业教育紧贴产业技术前线,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也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直接影响社会生产活动与行业动态。
1.立足一线产业实践,直面产、教、研需求
根据《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2年全国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共建技术服务平台等方式,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到账金额达 51.61 亿元,比2021年增长9.13%;专利成果转化数量3300多个,是2021年的2倍;专利成果转化到款额超1.63亿元,是2021年的2.41倍。在产业不断升级以及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身处技术生产第一线的职业教育更需要“对症下药”,根据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状况和不同产业发展阶段,提高技术应用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适配度。这也要求职业教育在教学中跟进产业结构的前沿动态,融合最新的科学技术和工艺,在研究中应用创新,搭建校企技术服务平台,促使科技专利转化落地。职业教育要锚定一线产业高质量科技动能的需求,发挥职业教育社会性和技术性的双重优势,助力经济提速与产业变革。
2.立足人民生活一线,服务社会与个体成长
职业教育应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及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改善人民生活。首先,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推动了先进技术和科技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次,目前的制造业各领域都有来自职业教育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业覆盖广、数量多、认可度高。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对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具有显著效果。面对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的巨大压力和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发展职业教育成为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职业教育应及时优化专业,更新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最后,职业教育在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还注重学生的劳动素养、职业素养和身心健康的培育。通过建设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的终身教育和培训体系,职业教育为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历史逻辑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要致力于打造一个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这不仅是现代化进程推进的关键领域,也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保障。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正为构建学习型大国提供强大动力。
1.学习型社会建设初期:以技术赋能为导向
“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68年,当时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的罗伯特·赫钦斯出版了著作《学习型社会》(The Learning Society),开辟了学习型社会研究的先河。学习型社会就是“以学习求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随后,学习型社会概念逐渐影响到了教育领域。
20世纪70年代,百废待兴,人才奇缺,我国开始探索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借鉴英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大规模培养人才的模式,成立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我国后续开放大学的探索和设立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一时期,学习型社会理念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特点是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初步尝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增加,国家开始重视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并设立了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制度,拓宽学习渠道,畅通社会学习网络,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
2.学习型社会的逐步探索和完善: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21世纪以来,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高速公路”。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不仅注重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更关注人民素质的全面提升。立德树人和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体现在提高学生主体的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满足人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都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普通教育中的个体发展主要体现在心智能力上的增进,而职业教育则倾向于通过锻炼个体职业能力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这也彰显出职业教育在学习型社会构建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可替代性。
我国职业教育从建设初期强调技能和就业为导向,到推动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面向人人、皆可成才的终身学习导向,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3.教育强国视域下的学习型社会路径:始终立足以人民为中心
202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2%,在学总规模达4763.19万人,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有自身本土特殊性,基于中国优势,也面临着中国问题,迈向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道路。
中国从2002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2019年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仅用了17年时间,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快了近10年,并且始终立足以人民为中心,旨在实现高等教育的无门槛化。中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后期就展现了大众化阶段甚至普及化阶段的若干特征。例如,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就明确保障了公民的教育权利。20世纪90年代,政府更是高度重视教育重心的下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线急需人才,再到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职业教育应锚定教育强国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在体系建设、课程改革、育人模式、协同联动等方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
三、自主协同:职业教育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
教育强国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灯塔”,职业教育要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理论库”、建设高等教育体系“立交桥”及储蓄职业教育强国“新动能”等方面大胆探索。
(一)构建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拓展立足时代特色的“理论库”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命题,我国职业教育要以中国理论回应中国实践问题,在理论、思想和行动上都保持高度的自主意识。
1.职业教育哲学的延续与超越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初期吸收了西方较为成熟的哲学基础,在后续发展的实践中产生众多本土的哲学观点,但还未形成成熟的职业教育哲学体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依旧以实践应用为主,忽视了对于职业教育哲学属性的思考,职业教育的实践也在学校教育模式和企业训练之间摇摆。构建中国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既要扎根职业教育的中国土壤,明确职业教育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应用,更要发挥中国式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性、思想性和开放性,以多元视角为职业教育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
2.职业教育研究与现代化实践的适配化
构建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不只是理论问题,更是如何将知识体系与现代化进程适配的问题。立足中国实际,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世界产能变革规律中,从技能型社会建设与个体终身学习的矛盾中,找到职业教育的时代课题。首先,要鼓励职业教育研究,通过研究视角的融合、研究方法的创新,为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知识库、人才库。其次,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最终服务中国职业教育的实践,职业教育要聚焦现实问题,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良性循环。鼓励职业教育院校与产业研究所联合,搭建课题平台、研究论坛以及人才共享库,形成紧贴实践前沿、具有前瞻性的职业教育研究,刺激职业教育的知识自主意识。
(二)加快三教三融,建设高等教育体系的“立交桥”
职业教育通过协同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积极投身建立教育系统灵活联动的“立交桥”,促进三个融合。
1.以职普融通为核心,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职普融通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更是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创新的关键,其首要任务是推进普职融通框架下的人才培养改革。首先,各类各级高校必须更新育人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引领协同育人模式的建设,优化师资队伍,重构课程体系。其次,各类各级高校要落点自身优势,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推动办学条件全面达标,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持续在“五金”建设中发力,打造有自主性、本土化特色的优质教材。职业院校要瞄准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培养,与地方政府、特色产业及一线行业紧密联系、灵活联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后,要打破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壁垒,在各级各类高校间搭起“立交桥”,实现资源共享、贯通互认,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平等共生。
2.以产教融合为重点,融合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机制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制和举措,是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职业院校要加强和企业、行业的联动,以校企合作形式推动工学结合,推动人才协作培养,推动现代产业学院的建立。首先,应促进校企人才双向交流,高校教师、学生要利用好企业平台,定期开展实训教学,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其次,职业教育的数智新生态已经形成,院校的教学方式也迎来新形态。职业院校应加大投入依托人工智能建设的教学改革,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互动不只出现在个例中,打造一批批“现场工程师”。最后,落地产教联合体、共同体项目,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让“大国工匠”萌芽并生长在产业第一线。
3.以科教融汇为支撑,提升职业教育人才核心能力
科教融汇是“三融”工作的重要支撑,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人才培养是各类高校职能活动的中心,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依托,更是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支撑,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成为职业教育的时代任务。首先,职业教育要回应社会人才需求,更新人才分类培养,依托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其次,职业教育应推进各阶段的人才培养协同道路,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同时高职院校要有自主的人才选拔意识,并引导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另外,职业教育可建立人才“种子库”,配合长期的人才追踪机制,把握职教人才培养规律。最后,校企间应加强协作和资源整合,满足拔尖人才成长成才需求,技术技能人才资源要打破地域限制、学校类型限制以及教育实践空间限制,真正“流动”起来。
(三)扩大职教国际影响力,储蓄教育强国的“新动能”
职业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使得职业教育成为对外开放的新兴力量,扩大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打出职业教育的“中国名片”是教育强国的战略需要和必然趋势。
1.走好职业教育内外赛道
我国职业教育应引进世界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资源。如瑞士的酒店管理专业创新模式等,我们可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进行本土化吸收及创新。同时,积极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认证与标准化建设,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话语权。此外,我国职业教育也应该积极推出中国品牌,如通过开展海外合作项目、举办海外分校等途径,打造出以中医药等为代表的特色专业品牌;通过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国际职教研究等渠道,展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效等。
2.发挥职业教育国际化实践优势
围绕着“教随产出、校企同行”的理念,把握好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特征在国际化接轨层面的优势。首先,应打通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的政策堵点,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沟通协作,为职业教育走向国际提供顶层设计和指引,结合时代任务,构建保障海内外人员交流的资金、资源保障机制。其次,应在共建 “一带一路”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并推广品牌境外办学项目,构建从境外办学到海外专科教育应用学院再到海外本科技术型大学的国际教育梯队,培养一批懂汉语、懂技术的高水平本土人才。最后,国际化不是“命题作文”,职业院校要立足自身特色发展需要,将国际视野纳入自身的发展战略,阶段性部署国际化工作,精准化持续发力。
3.培养职业教育“数字基因”
数字化转型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加法,是对于原有范式的有破有立,是未来教育创新的必然发展趋势,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和国际竞争优势。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应立足新的现实基础和时代环境,为转型埋下“数字基因”。首先,国家顶层设计应该树立职教数字化意识和数字文化基调,增强各级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投入,构建整体智能、区域个性的学习场景,让数字化设备触手可及。其次,职业院校应养成数字思维,更新教学框架与评价制度,让学生具备立足新时代的数字意识,培养数字胜任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定期举办面向职业教育教师及管理者的“数字扫盲”培训,提升其数字决策能力和数据意识。最后,汇聚政、校、行、企、社多方力量,打造区域联动、多链衔接、创新高效的数字生态平台,加强保障数字安全,精准服务区域数字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