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和:办轻工产业需要的职业教育

2025-04-15 14:47 来源:

办轻工产业需要的职业教育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   张崇和

【摘要】 教育是强国之基,人才是强业之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职业技能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产业变革此起彼伏的背景下,行业产业需求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与范式、产教融合新体系构建等,都有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邀约行业专家从不同侧面对这些新要求、新需求,阐述见解建议,以期为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行业产业;新质生产力;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产教融合

【引用格式】张崇和,孙瑞哲.产业新质跃迁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需求与新任务——轻工、纺织行业专家职教笔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6):19-26.

作者简介

张崇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

教育是国家强盛之基,是民族振兴之魂。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职业技能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轻工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的轻工职业教育。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总书记的要求,为新时代办好职业教育,包括办好轻工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当今时代,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产业变革此起彼伏,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轻工领域的智能制造、节能环保、食品生物、新能源电池、家电塑料等产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普遍紧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办好轻工职业教育,服务轻工高质量发展,是轻工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

近年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积极贯彻中央的要求,大力推动发展轻工职业教育。组建了强有力的新一届轻工行指委,强化了地位和作用,明确了职责和组成,增设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轻工大国工匠、手工艺传承创新基地院校,作为行指委委员。每年召开全国轻工教育大会,共架产教融合之桥,共商职教发展大计,共谋人才培养之策,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组织23名专家,15次会议协商研讨,历时两年时间,编制了《轻纺大类教师企业实践项目指南》,推进教师企业实践标准化。组织专家编制皮具制作、化妆品制造、现代造纸工艺、家具设计等6个方面的专业教学标准,为轻工职教专业建设提供遵循。加强教材和课程建设,推荐“造纸化学品技术”等5门课程入选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推荐《陶瓷坯釉料制备技术》等10本教材入选教育部“十四五”规划教材。推荐“深耕紫砂非遗 打造育人特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开展轻工院校技能技艺赛训,组织5000余名师生参加化妆品配方师、陶瓷雕刻工等轻工技能大赛。这些工作,有力地推动了轻工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进入新时代,呼唤新担当。践行教育强国战略,服务轻工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五个方面,统筹办好轻工职业教育。

一、因业施教,服务轻工促就业保民生需要

轻工业是国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双重特征。轻工业体系完整、配套齐全,涵盖吃、穿、住、行、玩、乐、教等多个领域,吸纳就业3000万人以上。其中,技能人才超过1000万,高技能人才超过300万。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产生了劳动者“求职难”,企业“招工难”,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轻工职业教育,关系就业民生,关系社会稳定。发展轻工职业教育,要根据轻工产业特点,联系人才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因业施教,满足不同层次需要,保障“学有所会”“会而能用”,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要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培养多样化人才,增强人才供给的适应性,服务轻工灵活创业,促进轻工宽广就业。要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劳动者观念,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技能人才充分就业,助力普通劳动者更多就业,在促进就业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就业,服务民生,是轻工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这些年,轻工职业教育,注重就业导向,注重民生需求,紧跟产业趋势,联系企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明显提高。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根据本省市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丰富实训内容,增强技术技能训练,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轻工职业教育相当一些院校,都践行了时代使命——要始终坚持因业施教,坚持就业优先,服务轻工促就业保民生需要。

二、人本兴教,服务轻工人才全面发展需要

2022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重申了职业教育的定位,明确职业教育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要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发展轻工职业教育,要落实这一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轻工职业教育,要弘扬教育本质,培育核心价值,强化立德树人。要培育学生政治信念和道德品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发力,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确保知识传授与思政引领的有机统一。要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融入的思政工作格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思想引导,在培养专业能力中,塑造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

轻工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人人,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服务体系。要面向众多年龄人口,覆盖长生命周期,兼顾生活、工作、闲暇需要,开展教育与培训。要拓宽职业教育服务,坚持开放办学,坚持公共培训,开发数字教育资源,为职业启蒙、职业晋升、技能提升提供教育培训,方便“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服务轻工人的全面发展。

三、融合产教,服务轻工高质量发展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发展轻工职业教育,要贯彻总书记这一教育思想。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要求打造一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要求“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这些为轻工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政策依据。轻工职业院校要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大力推进产教融合。

轻工职业教育,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推进专业与产业融合。要利用企业生产、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化教学专业、创新培养模式、丰富课程教材、改善实训条件,赋能职业教育教学。要以合作项目为引领,推进教学与生产融合。利用学校教师、教材、技艺理论、教学经验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实现教产融合,校企共赢发展。要以政策为牵引,推进教研与技术融合。利用政府有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推广教学研究成果,校企协同孵化,形成企业生产力,形成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

轻工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近年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行业院校,与企业建设了一批产教融合共同体。“淮安市绿色食品产教联合体”“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教联合体”,分别成为省级和国家级产教联合培育单位。陶瓷行业、家具行业、现代造纸技术方面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有力地提升了轻工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匹配度。轻工职业教育,要继续落实国家要求,以产区为基础,以产业趋势为导向,培育产教融合基地,组建产教融合体,开创产教融合新局面,服务轻工业高质量发展。

四、融汇科教,服务轻工新质生产发展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是科技创新。为落实总书记要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从建强“创新轻工、品质轻工、绿色轻工、智慧轻工、时尚轻工、特色轻工、放心轻工、技能轻工”八个方面,发展轻工新质生产力。轻工职业教育,要落实国家战略,推进科教融汇,服务轻工新质生产需要。

轻工职业教育,要做深科教融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轻工新质生产,需要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培养目标,让学生成为岗位能力的“技能掌握者”,成为工匠精神的“技能钻研者”。要做实科教融汇,提升技术技能研发水平。轻工新质生产,需要保持行业需求敏感性,优化研发模式,突出研发应用技术和技能,满足轻工新质生产需要。

轻工职业教育,在科教融汇的探索中积累了一些做法。轻工业科技创新平台225家,成为轻工领域实施国家战略的科技力量,成为轻工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大舞台。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木质纤维功能材料(造纸)重点实验室”,联合宜宾纸业公司,建设“竹子制浆造纸工程技术中心”,改进了职业教育,促进了人才培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聚焦日化产业,形成“标准引领、平台支撑、路径导向、措施驱动、机制赋能”的科教融汇育人体系,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多次被《中国教育报》深度报道,形成了示范效应。轻工职业教育,要发挥这些科教融汇的示范效应,更好地服务轻工新质生产。

五、塔尖领教,服务轻工技能人才建设需要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中办、国办先后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这些,为轻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指引,也为轻工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落实国家战略,推动轻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累计举办了105届次国家一类、二类职业技能大赛,覆盖轻工21个行业、61个工种,参训参选参赛人员超过52万人。产生全国技术能手522名、轻工技术能手2282名。39名选手荣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轻工行业213所职业院校师生参赛,比重达到35%。2024年,第四届国家一类赛,480名师生参赛,254名师生获奖,51名指导教师获评“优秀教练”。此外,每年组织轻工职业能力评价5万人,轻工教育院校参评的近300家,评价人数超过总量50%。这些技能大赛和培训,极大地促进了轻工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轻工职业教育,要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提倡德技并修,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强国”氛围,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让更多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走向高技能人才。要坚持育训并重,在学校建设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基地,吸纳高技能人才兼任教师,加快学生技能成才。要塔尖竞赛成才,组织师生参加国家技能大赛,推荐教师担任赛项专家和裁判员,推动赛项成果向专业课程转化,竞赛标准向教学标准转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赋能学生技能成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李德鑫,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中,斩获家具制作赛项首金,后来留校任教,成为职业院校塔尖人才培养典范。

高技能人才,是技术技能人才中的高端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塔尖”人才。轻工行业现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56位,轻工大国工匠102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59位,他们是轻工职业技能的“塔尖”人才,是轻工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近年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培育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108个,257名大师走进校园,带徒授艺,线上讲座、线下授课超过15000课时,为塔尖人才引领轻工职业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轻工职业教育,要发挥大师、工匠、技术能手的领教示范作用,加大塔尖人才培养,服务轻工技能人才需要。

轻工强国,教育为本;产业振兴,人才先行。新时代的轻工职业教育,要坚持因业施教,坚持人本兴教,坚持融合产教,坚持融汇科教,坚持塔尖领教,真正办成轻工产业需要的职业教育。  


原标题:张崇和:办轻工产业需要的职业教育
  • 职业教育
  • 人才培养
  • 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