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技能山东”背后的人才密码
新闻导读
当技能成为打开产业升级大门的钥匙,勤劳勇敢的山东人,正用千万双灵巧的手,在时代画卷上描绘属于新时代匠人的星辰大海。
职业技能
山东高质量发展关键“密钥”
站在全国制造业版图前,山东的地位举足轻重:4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撑起经济脊梁,工业增加值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梯队,这是山东有底气走在前、挑大梁的关键。
但光鲜数据背后,暗藏着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传统制造业亟待向智能化转型,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亟需技术尖兵。
此时,职业技能提升恰似一剂精准“药方”,直击山东产业人才供需错位的痛点。
(济南二机床集团数控动梁龙门镗铣床)
以济南二机床集团为例,这家百年老厂在为特斯拉定制智能冲压生产线时,遭遇高端技工短缺的困境。
正是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下校企联合培养的数控编程技师,用精湛技艺攻克了微米级精度难题,让“山东智造”走向世界。
4月12日,在南京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上,他们携最新研制的动梁龙门镗铣加工中心赴会参展,引起行业瞩目:高4米、重200吨的大块头装备,“身手”却非常精细灵活,加工精度锁定在8微米的误差范围内,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该重大装备在技术性能、自动化程度、加工精度等方面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与价格垄断,让国产化成为现实。
赛场内外
职业技能“点燃” 人才引擎
“一技傍身走天下”。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的首席技能大师高兴亮怎么也没想到,作为工人,他能够拿到70万元年薪。
2017年,成为“大国工匠”的他,手握12项国家专利,是业内知名的“采煤机专家”,每年为矿井创效4000万元,在2023年3月被评为兖矿首席技能大师。
技能人才享受副矿长待遇,这是属于高技能人才的“高光时刻”,让更多扎根一线的兖矿技能人才看到了继续向上的希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开了绿色通道,难怪有人感叹:
“职业技能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实实在在的‘铁饭碗’!”
(兖矿能源的首席技能大师高兴亮)
工作磨炼造就技能人才,技工院校更是培育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
2023年,在第一届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的现场,89个赛项、1393名参赛选手齐聚,数控加工赛台上飞溅的火花、新能源汽车检测区飞速敲击的键盘、工业机器人编程室专注的眼神……
这里不是普通的竞技舞台,而是职业技能人才的 “孵化器”,也是山东省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职业技能综合性赛事。其中,来自日照技师学院的秦俊杰和李林囊括车身修理项目冠亚军。
据了解,日照技师学院汽车技术系历来重视大赛发展,紧密围绕学院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办学理念,鼓励各个项目积极备赛参赛,大赛成绩屡创新高,拥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
(秦俊杰、李林分别获得车身修理项目金牌、银牌)
山东坚持产教融合、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全面落实部省共建“技能山东”框架协议,大力推进特色化发展、内涵式发展,加快形成以技师学院为主要培养层次,高级技工学校、技工学校合理布局、梯次发展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截至目前,全省技工院校达221所,居全国第1位,其中88所技工院校进入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试点名单;2024年招生规模达16.7万人,在校生45万人,居全国第2位;全省460万高技能人才中,超过70%的人才接受过职业教育。
技能人才 “蓄水池” 越建越满,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技能支撑。
荣光背后
技能提升需跨越这些“山丘”
尽管成绩亮眼,但山东技能人才培养仍面临现实挑战。
记者在淄博某机械制造企业调研时,负责人坦言:“高级技师月薪超2万依然难招,年轻人更愿意坐办公室敲键盘。”这种“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认知,导致技工院校招生遇冷,部分专业甚至出现“招不满”现象。
(多地钳工、焊工、养老护理员等技工普遍短缺)
企业端同样存在困境。中小微企业受制于资金压力,职业技能培训投入不足;部分大型企业培训内容滞后于技术更新,如某汽车厂耗费百万开展的智能焊接培训,因未对接最新工艺,实际应用率不足 40%。
更严峻的是,新兴产业职业标准尚未完善,元宇宙开发、工业互联网运维等领域人才培养仍在 “摸着石头过河”。
此外,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知存在偏见,认为他们从事的主要是低端、重复性的体力劳动。这种认知不仅影响了工人的自我认同感,也降低了社会对工人技能提升的重视程度。
社会价值导向中的“白领优于蓝领”观念,进一步加剧了对技能人才的职业偏见。这种观念不仅使得技能职业吸引力下降,也导致了技术类职业的长期人才缺口。
破局之路
如何续写技能提升新华章
破题的关键,在于构建 “政校企社” 协同发力的生态系统。
政府层面,青岛支持全职引进的技能人才在青岛安居,对全职引进的国家级、省级技能领军人才,分别给予个人30万元和20万元安家补贴,并开通子女入学绿色通道等政策,通过真金白银的激励,让技能人才 “有面子更有里子”。
企业主动作为,歌尔集团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共建匠造班,企业导师刚刚讲完一节线切割加工基础知识课,学生们便分组开始实操课,将生产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既解决企业技术瓶颈,又培养实用型人才。
技工教育改革同样迫在眉睫。
2024年,山东工业技师学院交出一份震撼答卷:97%的毕业生就业率,80%的毕业生入职当地龙头企业,年均为社会输送2000余名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的精髓,在于让校园与产业“双向奔赴”。学院提出“课程即工单、教师即工程师、课堂即车间”理念,将企业难题直接搬进教案,让专业教学始终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当越来越多年轻人明白“有技能就能吃上饭、精技能就能吃好饭”的道理,当全社会形成“尊重手艺、崇尚技能”的风气,山东的高质量发展才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山东正一笔一画精心书写“技能强鲁”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