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新范式”
激活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强引擎”
新闻导读
七月的上海,滚滚热浪与所有奋斗者的不倦热情同在。
在三大先导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训练师、药物制剂工、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人才不断磨炼技能、攻坚克难,为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贡献力量;
一户户人家中,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正忙碌着,或悉心照料老人,或熟练打理家务,通过专业服务传递温度;
位于杨浦滨江的世界技能博物馆,新展“圆明园数字展”拉开帷幕;
更多向着世界技能之巅冲刺的参赛选手,正努力训练,只为追逐心中梦想……
技能人才是推进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近年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立足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对标世界技能发展趋势和最高水平,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评价制度体系,加快培养塑造一大批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且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
今年,“新增培养5万人次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被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预计“十四五”期间新增培养高技能人才超过20万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近40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超过35%。
技能培训更完善
提供技能人才发展“入场券”
技能是就业之基,培训是技能之源。职业技能培训是劳动者提技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上海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出台了一系列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大培训供给力度,推动形成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和市场化培训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
“补贴政策降低了培训的门槛,让我放下顾虑、提升自我。”
前不久,来沪务工多年的小王拿到了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证书,实现上岗并享受了培训补贴,她的一番话道出了许多劳动者的心声。小王的经历,无疑得益于上海大力实施的职业技能提升补贴政策。
用“真金白银”鼓励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是上海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的亮点之一。
据悉,2024年,上海已为17.49万人次发放职业技能提升补贴,其中急需紧缺项目占比32.8%,高级以上项目占比35.4%。同年,上海市人社局围绕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和城市运行重点行业领域,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系统调整培训政策支持方向,提高人工智能训练师、养老护理员等17个职业工种的补贴标准,带动重点支持项目获证人数同比翻番,让一批一线技能人才更好地在岗位建功,也为不少求职者提供了“入场券”,使更多人选择留在上海、乐业成才。
同时,上海市人社局发挥行业企业主体作用,鼓励具备培训能力的大企业自主开展职工培训,搭建培训平台为中小微企业集中提供培训服务,支持大企业、协会、园区建立面向上下游企业开放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89家。引导社会培训机构面向各类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鼓励外商投资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积极发挥大型优质人力资源机构洞悉市场变化的优势,依托上海外服设立市级“上海产训融合技能发展中心”,为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一站式”服务。全市现有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超过500家,其中外商投资培训机构16家。
推动技能人才结构更好匹配产业需求、社会需要,必须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海市人社局2024年发布100项急需紧缺职业工种、33项新技能培训项目“两张目录”,引导广大劳动者参加本市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培训项目。加大定向培训政策支持力度,大规模开展“短平快”技能培训。实施重点行业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行动,以人工智能、养老护理、家政服务三大行业为突破口,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形成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专项方案。2024年,上海市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7万人次。
在今天的申城,企业新型学徒制已遍地开花,2021年至2024年,累计培训5.53万人。
比如,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在供电、车辆、通号三大关键岗位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优化培训体系,结合“一对一”师徒带教和丰富实训资源,确保学徒36个月内达到三级专业水平。上海久事公共交通集团采取校企共管,利用软件平台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高仿真实训基地,提升学员实践能力;推行双师带教,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实施师生跟踪管理,持续改进培训质量。
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学员技能水平,还增强了城市运行保障基础能力,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深化技能培训机制改革,上海市人社局将聚焦“新”和“高”两个主攻方向,持续增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建立行业技能需求动态分析机制,努力打通技能培训和产业需求的梗阻点,建立就业导向的培训补贴激励机制,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
评价改革更深化
构筑技能人才发展“快速路”
国网上海电力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对应的薪酬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相当,申通地铁维保公司首席检修师最高可达到分公司领导年收入水平、上海航天特级技师的福利待遇相当于直属单位中层副职或院部处室副职……
这些年,上海技能人才发展“天花板”越来越高了。在人社部指导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上海市人社局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着力在政策引领、体系建设、规范运作、质量监管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推动本市技能人才评价向科学化、社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加强政策引领,探索技能人才评价新路径。2019年,上海市聚焦重点发展战略,正式启动技能人才评价改革,多措并举培育有意愿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行业组织、各类院校等成为评价机构,面向各类群体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截至今年5月底,上海市共备案217家职业技能评价机构,覆盖693个职业(工种)。
夯实基础保障,技术资源建设再上新台阶。建立技术资源开发机制,“十四五”期间已形成人工智能训练师、无人机驾驶员、全媒体运营师等1157个评价题库,同时承担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等7项国家标准开发任务,还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探索开发数据标注、模型运用专项能力考核项目,为上海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技能支撑。目前正在以人社部授权建立“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区域中心”为契机,加强对供需匹配新情况、新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及探索,积极承接国家职业标准开发等任务。
聚焦就业能力,重点群体和产业技能评价广泛开展。大力推进院校毕业学年学生参加技能评价,2024年上海市有79家院校学生参与评价,经评价合格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87万人次,同比增长46.5%。加强养老家政从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2024年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共1.63万人次,同比增长79.24%;今年以来共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02万人次,同比增长59.02%。
围绕产业需求,拓展技能人才发展新通道。贯彻实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积极探索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试点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与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推动技高多得、多劳多得。目前,上海市已有44家企业可开展特级技师、21家企业可开展首席技师评聘试点。
坚持质效并举,全过程加强技能评价监管。健全完善评价机构遴选和退出机制,动态发布更新合规有效评价机构清单;建立评价机构标准体系;加强评价机构考核点属地监管等。
深化评价制度改革需要久久为功。今年4月,上海市人社局印发了《上海市深化职业技能评价制度改革试点的若干措施》,提出8项改革试点任务,包括开发新职业标准匹配新质生产力需求、突破申报条件适应重点产业快速发展、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助力企业人才培养、开展企业技能人才直接认定试点、扩大评价范围增强龙头企业辐射效应、共享评价成果开展“一试双证”试点、推进“课证融通”实现院校培养评价衔接以及开展比照认定促进证书国内外互认。目前,这些举措正在稳步有序推进。
服务环境更优化
擂响技能人才发展“奋进鼓”
前不久,上海市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圆满落幕。
能工巧匠之间激烈对决的场景令人回想起去年9月的法国里昂: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上海选手勇夺3枚金牌、1枚铜牌及3个优胜奖,再创历史最好成绩,并首次斩获世赛最高奖项阿尔伯特·维达奖。
上海作为2026年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举办城市,郑重接过世界技能组织会旗,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世界技能大赛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旨在促进青年技能劳动者职业能力提升,推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职业技能领域的交流互鉴及技能运动推广,是全球青年人展示技能的舞台。参加和举办世界技能大赛,将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提升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眼下,上海正紧锣密鼓推进筹办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并以此为契机,搭建技能竞赛展示交流平台,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
当前,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观念尚未完全转变,高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为此,上海高度重视制度激励,在人才使用中体现技能价值。
一方面,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引导企业设立技能津贴、班组长津贴、带徒津贴,支持鼓励高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技能、管理班组、带徒传技。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指导国有企业在工资分配上向技能人才倾斜,企业内部工资总额分配向技能人才集中的子企业倾斜。上海电气等企业以岗位工种、职务等级为核心建立了技能人才岗位薪酬体系,确定每一位技能人才的基本薪酬标准,实行了高技能领军人才专项津贴制度、奖补政策,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企业中长期激励范围,形成了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的分配激励机制。申通地铁下属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健全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机制,首席检修师一级经绩效考核优秀的,年度工资性收入可达到分公司领导正职年收入水平。此外,上海连续八年发布企业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引导企业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市技能人才年平均薪酬达16.88万元,较2019年增长超32%,“技高者多得”的导向得到彰显。
另一方面,加大技能人才资助激励,每年评选资助首席技师100名、技能大师工作室30个,发挥优秀高技能人才示范带动作用。获资助的技能人才均为各行各业技能翘楚,2023和2024年资助的60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中,技能等级为高级技师及以上的占65.2%,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的占20%,全国劳模和上海市劳模占26.5%,多人获省部级及国家级高技能人才表彰;200位首席技师中高级技师及以上占51%,多人获省部级技术能手表彰;资助向重点产业领域倾斜,“3+6”重点产业领域占比31.2%。
同时,为进一步增强技能人才的获得感、荣誉感,上海市人社局不断加大优秀高技能人才表彰力度。建立了以政府表彰为引领、行业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积极推荐高技能人才参评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对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优先推荐“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三八红旗手”等荣誉。通过主流媒体,加大对技能人才典型事迹的宣传报道,讲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故事,积极营造重视、关心、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推动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技能带来一万种可能。在世界技能组织唯一官方认可的博物馆、全球唯一一家以“世界技能”冠名的博物馆世界技能博物馆,“冠军讲堂”“来问大师”“技能体验工坊”等公共教育品牌先后推出,一系列公益性教育活动走进学校、社区和园区,让更多人了解技能,充分感受技能改变生活和技能带来的乐趣。
上海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佳瑛表示,上海人社部门将不断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全力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努力建成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能人才高地。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曹容玮
主编:孙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