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计划”最初是由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提出。在计算机语言中,二进制数由“0”和“1”组成,是计算机语言的基础;在数学语言中,十进制的“101”是由“0”和“1”组成的最小的素数;同时,在英语中,“101”用来指代“一个学科中最为基础的知识”。以“101”命名这个计划,代表了要从本科基础着手、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打造一流的基础要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为提升本科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21年12月启动“101计划”。“101计划”的命名意指着该计划从基础着手,着眼教育教学基本规律,聚焦课程、教材、教师等基础要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其重点任务是建设一批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核心课程,一批反映国际学术前沿、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核心教材,一支一流教师团队和一批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一流实践项目,以课程、教材、教师、实践项目等基础要素“小切口”,牵引教育教学模式“大改革”。
2023年5月,教育部启动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农机装备等6个重点领域,委托6所学校分别牵头开展。首批试点工作聚焦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面向行业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优质教材、优秀教师团队和实践项目,推动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这一举措同样是“101计划”目标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迁移。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指出:“要打造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让职业教育成为中国教育的‘脊梁’!”高职“五金”新基建是指“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和金教材”建设,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关联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类型教育特征以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办学宗旨,决定了高职“五金”建设必须紧密围绕产教融合这条主线开展。
2024年9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党支部书记、司长彭斌柏在《中国教育报》的撰文中提到,要明确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定位。着眼“国家战略急需干、职教定位必须干、学校发展应该干”,深化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职业教育“101计划”)。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采取头部企业、牵头学校、职教专家三组长制,系统进行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关键要素改革,着力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向综合技能提升转变。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高职专业建设要展现新使命和新担当,使专业更贴近产业,更接近技术改造创新前沿。
(1)高职院校要明确专业调研与论证的形式要求,特别是要从企业高层、企业一线员工、行业协会、毕业生等多重视角对新观点进行互证。(2)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需要在明确组织形式、运行机制、行使职能、议事规则等前提下有效运行,专业论证如何组织、针对哪些问题、如何形成论证报告、如何运用论证结果、如何监督与评价等也需要有明确的规定。
(3)建立健全专业诊断评价与改进机制,从定位面向、战略规划、供需匹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学生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等维度动态评估专业设置与建设水平。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来源于对实际生产中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能力的归纳。无论是基于“项目化”“工作工程系统化”还是基于“OBE”的课程开发,其本质都是强调课程对接实际工作过程,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价都要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为载体。特别是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可以学习借鉴DACUM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制定教学目标和编制课程必须以职业岗位所要求具备的能力作为依据,而这种依据应来自从事某职业的专家所作的客观真实的职业分析。
(1)建立 DACUM团队。由学校专业教师、在某职业领域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优秀从业人员以及课程开发专家组成,人数8人~12人。
(2)进行工作分析。即将一项职业工作划分为若干个职责,再将每个职责划分为若干项任务,从而确定对应于每个职责的综合能力和对应于每项任务的专项能力。
(3)制作 DACUM表。即将上述综合能力和由此分解而成的专项能力纵横排列,形成一张用途广泛的 DACUM表。
(4)进行任务分析或称专项能力分析。即用文字叙述 DACUM表上每一专项能力所要求达到的最终表现目标,将每一专项能力分解为6个方面的能力要素:步骤或活动、相关知识、工具、设备和材料、工作态度、问题、行为标准。DACUM过程结束后,由学校的教育专家、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根据 DACUM 工作成果进行教学分析,从而确定教学单元(或称模块),再由模块构成课程,编制教学大纲等。
(5)进入课程实施阶段。由校企团队共同主导课程教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也就是工作情境再现的过程,需在生产性的实训基地或真实企业工作空间中开展,营造真实的职场环境和职业氛围,为学生技能锤炼和职业素养养成提供支撑。
(6)最后是课程评价。将企业产品检测的标准融入到课程评价内容中,学生产品化的学习成果按照市场化检验的方式进行评价。实现了课程开发与实施全过程真实目标、真实任务、真实内容、真实情境、真实评价,达成基于能力本位以及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闭环。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决定力量。教学是学校中心工作,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强盛的心脏起播器。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与发展。
学校重视利用建设的产业学院、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教融合共同体、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政产学研平台,搭建好校企双向互动的教师工作平台,如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教师发展中心、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重视做好名师工作室助力教师成为金师,大师工作室助力产教融合培养“”双师型“金师。
教师有真本事 才能教学生真本领。企业是应用型知识生产的场所,高职院校教授、传播的是应用型知识,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情况的考核应重点聚焦教师对产业发展动态、企业生产方式、工艺流程规范等的了解情况,对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掌握情况,以及促进企业生产技术个性和工艺流程优化的服务效果。
重视打造校企混合、专兼结合的结构化教师团队,基于不同工作场景动态混编形成教学创新团队、科研创新团队、社会服务团队等,团队建设校企共同支持、共同投入、等价考核,共同服务学校育人和企业生产。
实践是人才培养的坚实保障。学校重视汇集产教资源,政、校、行、企等多元主体参与,打造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校外实践中心通常建在企业,建设重点是强化其教学功能。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中,校外实践中心建设的难点在于生产逻辑和教育逻辑的统一。在深度产教融合情境中,专业教师要和企业带教团队充分沟通,共同制定学生实习大纲及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学生实习的总体目标、任务、考核标准;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带教师傅要密切合作,合理分工,兼顾学生的专业技能习得和思政教育,重点是职业素养养成、劳动品格锤炼、沟通交流能力培养等。
校内实践中心建设的重点在于生产性功能的强化。可以通过引企入校、吸纳企业捐赠、支持教师在岗创业、扶持优秀学生创业孵化等多种形式,使校内实践中心具备生产性功能,努力打造成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完善其多元化运行管理机制,使其具备企业生产、学生实训、师生创业、应用创新、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等多重功能。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主要剧本。尺寸教材,国之大者。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高职教材、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建设中,还特别需要把好两个关键点。
一是以实质性的项目替代形式上的项目化。应将原有知识体系彻底打散重组,依据企业生产工序或工程过程全面重构,使“项目”成为企业实际生产项目,通过借鉴DACUM等课程开发模式梳理,将虚拟的情境任务真正转变为由代表性工作任务总结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二是知识点内在关系逻辑不可遗弃。项目化教学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但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生知识应用和迁移,不利于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这就需要在项目化重构教材内容的同时,通过知识图谱链接等形式,依据学习认知规律和思维形成规律将碎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岗位技能的同时,适度了解内在原理和规律,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应用场景,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业发展或职业成长奠定坚实基础。